传承文化根脉 创新智慧课堂
——学院思政教师张红慧赴柳州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示范课
近日,广西云南地区技工院校中职三科统编教材思政课程集体备课活动在广西柳州举行,学院思政教研室老师张红慧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受邀参会,并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四单元第10课“文化自信与文明交流互鉴”主题进行说课示范。张红慧老师以创新教学设计和数字化技术融合为亮点,为现场百余名教师呈现了一堂兼具文化深度与时代特色的示范课,收获与会专家及同行高度评价。
集体备课活动开幕仪式
张红慧老师进行说课示范
传统诗词+非遗文化:让思政课堂“活”起来
在说课展示中,张红慧老师以“守护文化根脉,增强文化自信”为主线,创新设计教学案例。通过对李白、杜甫等古代名家的经典诗词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力量,更巧妙地融入柳州本土非遗文化——螺蛳粉制作技艺,以“一碗螺蛳粉中的文化根源”为切入点,带领学生探寻传统美食背后蕴藏的文化基因与创新智慧。这种“经典+乡土”的双重文化载体设计,既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又建立起传统经典与学生日常生活的情感共鸣。
赏析李杜诗词
AI赋能教学: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课堂创新亮点还体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应用。张红慧老师现场演示了如何借助AI工具构建文化教学场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创造当代青少年与诗仙李白跨时空对话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古今碰撞中激发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在小组活动中活学活用AI软件为家乡打造文化宣传名片,深刻体会文化传承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这种“文化+科技”的融合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课的教学边界,实现了知识传授与文化浸润的有机统一。
运用AI技术营造跨时空对话情境
结合“文化+科技”模式布置小组活动
示范引领:探索职教思政课改革新路径
活动现场,张红慧老师的说课展示引发了热烈讨论。多位参会教师表示,这种立足地域文化特色、融合数字技术的教学实践,为职业院校思政课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案例中体现的“文化寻根+智能赋能”双轮驱动模式,对破解传统文化教学难题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活动现场与参会教师
近年来,学院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鼓励教师立足职教特色开发教学资源。此次张红慧老师的说课示范,既是个人教学能力的精彩呈现,更是学院推进思政课程建设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学院将继续聚焦传统文化与智能技术的融合创新,培育更多有文化底蕴、有时代气息、有职教特色的优质思政课堂。